钢渣粉检测
一、检测项目与内容
物理性能检测
比表面积与密度:采用勃氏法或氮吸附法测定钢渣粉比表面积(一般≥400 m²/kg),密度测试依据GB/T 208-2014标准,误差范围±10 kg/m³。
流动性检测:通过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评估钢渣粉与混凝土的适配性,流动度需≥基准值的95%。
化学与环保性检测
碱度系数:测定钢渣粉中CaO、SiO₂等氧化物含量,计算碱度系数(通常≥1.8)。
有害物质检测:分析重金属(如铬、铅)及放射性元素含量,需符合GB 6566-2025《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》要求。
功能性检测
活性指数:按GB/T 18046-2025标准,测试钢渣粉在混凝土中的7天、28天活性指数(分别≥65%、80%)。
安定性检测:沸煮法或压蒸法检测游离氧化钙(f-CaO)含量,膨胀率需≤5.0mm。
二、检测标准与依据
核心标准
GB/T 20491-2025:规定钢渣粉在混凝土中的技术要求,涵盖活性指数、比表面积等指标。
T/CBMF 147-2025:钢渣粉应用技术规范,明确掺量限值(混凝土中≤30%)及相容性测试方法。
专项标准
YB/T 4728-2025:针对陶粒用钢渣粉的粒度分布(0.045mm筛余≤15%)和烧失量(≤3.0%)要求。
GB/T 51003-2025:矿物掺合料应用规范,规定钢渣粉需通过安定性快速检测(压蒸法)。
三、检测流程与机构
检测机构要求
需选择具备综合资质或“建筑材料及构配件”专项资质的机构,配备X射线荧光光谱仪(XRF)等设备。
检测流程
样品制备:按GB/T 17671-2025标准制样,密封保存避免吸湿。
分项测试:依次完成物理性能、化学成分及活性试验,全流程约5-10个工作日。
报告签发:检测合格后出具CMA/CNAS认证报告,包含检测参数、标准依据及结论。
四、注意事项
安全与环保
放射性检测需在屏蔽实验室内进行,操作人员需穿戴铅防护服。
钢渣粉用于食品接触场景时,需额外检测砷、汞等有毒元素含量。
标准更新
2025年后需确认GB/T 20491等标准是否修订,动态调整检测方法。
推荐工具:激光粒度分析仪(检测0.1-1000μm颗粒分布)、高温压蒸釜(安定性测试)